在用植物營造園林景觀時,自然文化是永恒的主題。順應自然規(guī)律進行適度調整,依靠植物本身所固有的形態(tài)美、色彩美、風韻美和季相變化美,盡量減少對自然的人為干擾,從而創(chuàng)造出極具特色的綠色文化氛圍,應當是植物配置的原則。
傳統的園林景觀營造,反映的是人類征服自然的過程,將自然的綠色植物看作原材料,強調以人工手段去改造自然。但自然美與人工化不是的矛盾體,而是應該相互糅合的統一體,人工化必須充分尊重自然。
例如,在森林邊建設新園林,應盡量利用原有植物、山體、水體、道路、橋梁等人工設施,沒有必要大動干戈,而是要讓人感覺依然處于大自然的環(huán)抱中。對在改造范圍內的景觀植物和地貌,為了景觀效果大膽進行調整當然也可以,不過植物景觀設計必須要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狀況,并按自然植被的分布特點進行植物配置,體現植物群落的自然演變特征,把綠化有機地從精美向粗獷過渡,使兩者自然銜接,不顯突兀。
在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中,植物常被賦予深刻寓意,從而為拓展植物配置中的文化屬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松、竹、梅象征著高尚,紅豆代表相思,銀杏歷來寓意久遠、長壽等等。這些植物配置在園林中,使園林更具含蓄的意境美,耐人尋味。加之更多的古典文學詩詞、散文中的描寫,更為園林意境美和生態(tài)美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依據,讓人們置身園林去體會古典詩詞中的韻律和意境,更有一番風味。
許多竹類都已寓有文化意蘊,如將天竹加南瓜、長春花合成圖案,諧音取意可構成“天地長春”、“天長地久”的意蘊。唐朝韓愈《山石》詩:“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比舭寻沤杜c梔子配置,生態(tài)組成合理,新綠滿園生輝。北宋蘇軾《惠崇春江小景》詩:“竹外桃花兩三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以竹林為常綠背景,利用桃花構成一幅樹綠、花江、池滿的江南小景,豈不是恰到好處?
在我國浩瀚的古典詩詞中,彰顯綠色文化的詩詞很多,如楊萬里的“梧葉新黃柿葉紅,更兼烏桕與丹楓”,描寫了如火如荼、紅葉似血的山村秋景;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描寫了秋霜盡染、楓葉如丹、夕陽晚照、楓葉紅火等等。
不難看出,為創(chuàng)造綠地景觀的文化氛圍,應把植物配置所產生的園林意境,巧妙地融匯到合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中,發(fā)揮其相對持久的效益。
如今在很多城市,綠化講究“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兩季見果”,用果樹造景彰顯地方特色。果樹以其自身的特點,即可觀葉,又可賞花,還可觀果,效果往往不錯。比如,湖南沅江在城市綠化中,就利用本地的柑橘類常綠植物酸橙,營造5公里長的行道樹帶,成了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
在利用植物的多樣性方面,為防止植物配置出現單調、造作和雷同,形成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葉色多變、冬季銀裝素裹,從而形成近自然景觀,不少城市已將體現季相變化的水杉、柿樹引進城市綠化中,均收到了彰顯綠色文化的效果,使人們在林木蔥蘢、花草繁茂的綠地感受季相的變化,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現在,人們對植物美的享受已從局部走向整體、從人工走向自然、從傳統的小手筆走向受西方園林影響的大環(huán)境綠化。在一定范圍內,適用少數幾種相互統一而又略有差異的植物,并采用簡單的重復配置,合理密植,取得多樣、協調、平衡和韻律感,已成為綠化植物配置的基本做法??茖W利用植物配置,才能創(chuàng)造出具有特色的綠色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