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衣起源
約1730年,歐洲上層社會出現(xiàn)男式大衣。其款式一般在腰部橫向剪接,腰圍合體,當時稱禮服大衣或長大衣。19世紀20年代,大衣成為日常生活服裝,衣長至膝蓋略下,大翻領(lǐng),收腰式,襟式有單排紐、雙排紐。約1860年,大衣長度又變?yōu)辇R膝,腰部無接縫,翻領(lǐng)縮小,衣領(lǐng)綴以絲絨或毛皮,以貼袋為主,多用粗呢面料制作。女式大衣約于19世紀末出現(xiàn),是在女式羊毛長外衣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成,衣身較長,大翻領(lǐng),收腰式,大多以天鵝絨作面料。西式大衣約在19世紀中期與西裝同時傳入中國。
大衣,古代婦女的禮服,起于唐代。沿用至明代。宋高承《事物紀原·衣裘帶服·大衣》:“商周之代,內(nèi)外命婦服諸翟。唐則裙襦大袖為禮衣。開元中,婦見舅姑,戴步搖,插翠釵,今大衣之制,蓋起于此。”
作為多種風格大衣之一的雙排扣大衣,它的起源竟然與軍事有關(guān)。它的次出現(xiàn)是在大約18世紀初的英國皇家海軍見習船員身上。雙排扣呢絨大衣“peacoat”來自于荷蘭語“Pijjekker”,意為“coarse wool”粗劣的毛衣。在英語發(fā)音中,它的讀音逐漸變?yōu)?“pea-jacket”,再演變?yōu)槿缃竦摹皃ea-coat”。這些士兵從一個港口到達另一個港口,從而影響到越來越多的歐洲艦隊喜歡穿上這種功能性外套。它的法文名“caban”來自于被阿拉伯語“gag”(斗篷,束腰外衣)所演變出來的西西里島語“cabbanu”。從此雙排扣大衣開始了它的縱橫大西洋之旅,直至1881年被美國海軍所用。在此之前,它一直都是官方海軍裝備。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一切都悄然改變了。從軍人到百姓作為軍需用品之一,雙排扣大衣的使用往往與初衷用途背道而馳。像很多國家一樣,法國也規(guī)定穿著制服或者佩戴軍隊勛章。當這些時代特征一旦被擺脫,雙排扣大衣就立馬出現(xiàn)在冬日的街頭,成為一種全新的大衣風格。而且在后幾年里,雙排扣大衣成為了優(yōu)質(zhì)的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