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是由國家授權或接受委托的專職機構和人員,依照國家法規(guī)、審計準則和會計理論,運用專門的方法,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經營管理活動及其相關資料的真實性、正確性、合規(guī)性、合法性、效益性進行審查和監(jiān)督,評價經濟責任,鑒證經濟業(yè)務,用以維護財經法紀、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一項獨立性的經濟監(jiān)督活動。
審計作為一種監(jiān)督機制,其實踐活動歷史悠久,但人們對審計的定義卻眾說紛紜。公認具有代表性且被廣泛引用的是美國會計學會1972年在其頒布的《基本審計概念公告》中給出的審計定義,即“審計是指為了查明有關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的認定與所制定標準之間的一致程度,而客觀地收集和評估證據,并將結果傳遞給有利害關系的使用者的系統(tǒng)過程”。
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的認定
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是審計的對象,也就是審計的內容。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的認定代表著被審單位對本單位經濟活動的合法合規(guī)性或有效性及經濟現象(如會計資料)的真實公允性的一種看法。本書第四章將深入探討這一問題。
收集和評估證據
證據是審計人員用來確定被審單位經濟活動合法合規(guī)性或有效性及經濟現象真實公允性的各種形式的憑據。收集充分、有力的審計證據是審計工作的核心。從一定意義上說,審計就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收集、鑒定、綜合和利用審計證據的過程。
審計的性,是保證有效行使審計權的必要條件。審計的性總是與獨立性相關,它離不開審計組織的獨立地位與審計人員的獨立執(zhí)業(yè)。 各國國家法律對實行審計制度、建立審計機關以及審計機構的地位和權力都做了明確規(guī)定,這樣使審計組織具有法律的性。我國實行審計監(jiān)督制度在憲法中做了明文規(guī)定,審計法中又進一步規(guī)定:國家實行審計監(jiān)督制度。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職權和程序,進行審計監(jiān)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