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床名稱俚俗,至今尚無令人信服的解釋,推測與明人所稱彌勒榻有關(guān)。彌勒榻是大型坐具,短不能臥;而羅漢床也是坐的功能大于臥的功能。古人隋唐以前的生活習(xí)俗是席地坐,雖宋以后演變?yōu)榇棺阕P腿打坐的習(xí)慣一直保留著。彌勒榻,羅漢床都是為適應(yīng)國人舊俗而保留的家具品種。另一說“羅漢床”,是原來漢榻(漢朝的坐具)的演變。“羅漢床”是明清宮廷“寶座”的前身,小的稱為榻,如現(xiàn)代的“沙發(fā)”。
明清時期羅漢床的制做有許多區(qū)別,首先用大理石做圍子是明代家具中不曾見的,其次是圍子裝石形式也與清代施工手法大異其趣。清代工匠往往先用芯板夾住大理石,再裝入框架中,而明式做工往往直接裝石裝入框架,有時由于石板不平,框架打槽也隨形彎曲,凡此類施工手法,年代一般較早。
羅漢床腿彎曲度大,兜轉(zhuǎn)力,俗稱“香蔗腿”。從床腿亦可區(qū)分出明做還是清做。清式鼓腿彭牙與明式的大挖缺做工,區(qū)別完全在于對羅漢床腿的理解,是有力而含蓄,還是有力而夸張?總體上,明式羅漢床挖缺腿足,給人有力度但十分含蓄,清式羅漢床的類似腿足,在力度上多了活潑,顯得夸張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