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殯葬改革初期提倡的花圈、簡單遺體告別等寄托哀思的形式,已不適合群眾的“胃口”。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口的增長、資源的銳減和環(huán)境的惡化,引發(fā)了殯葬業(yè)的一場以解決遺體處理與人類生存環(huán)境為核心內容的嶄新革命,倡導低碳祭祀、綠色殯葬成為我國殯葬業(yè)的轉變方向。所謂綠色殯葬,廣義的定義是指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設施設備和先進管理理念,以促進殯葬、生態(tài)、資源和提高殯葬綜合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殯葬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殯葬模式。而狹義的綠色殯葬是指按照環(huán)境保護的理念,即推行殯葬改革,減少資源消耗,減低并控制污染排放。綠色殯葬方式的不斷豐富,是人民思想的進步,更是人民對殯葬文化的全新認識,提升了整個社會對殯葬文化的認識高度。
整個土葬時期,實行土葬主要是為了防止死者被野獸吃掉,同時也是為了使死者的得到永恒的安息和葬地。中國人之所熱衷土葬,一方面是人們對土地十分依賴和留 戀,此外人們還認為土地埋葬先人的形式是為死者提供了另外一個活動的空間。新中國成立以后至今,我國開始逐漸推行“火葬”。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物質文化的生活不斷豐富,人們逐步從滿足基本生活要求提升到滿足精神需求的層面。殯葬行業(yè)也從滿足人們基本的處置遺體的需求,逐步上升到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高度。
中國殯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山頂洞人的遺骸周圍,撒有含赤鐵礦的紅色粉末,并有鉆孔的獸齒、石珠、骨墜等裝飾品隨葬。這幾乎是早原始 的土葬。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出現了階級,殯葬文化也處處體現的階級的“三六九等”,在墓地、葬具和隨葬品等方面都有所體現。從北京猿人將洞穴上層當作生者的 居室,下層為死者的墓地。到秦始皇陵的規(guī)模及豪華程度,儼然一幅宮城都邑圖,將“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禮俗發(fā)揮到了。直到明、清兩代的殯葬禮儀已經形成 一套隆重而繁瑣的殯葬禮儀。
方案將未經批準擅自興建公墓設施,向未出具死亡證明、火化證明或遷葬證明的人出售(租)墓穴(墓位)或骨灰存放格位,利用水泥、石材等固化硬化墳墓,提供殯葬服務、中介服務及銷售喪葬用品不按規(guī)定明碼標價,機構工作人員向殯儀中介機構倒賣逝者及親屬信息進行牟利,亂搭靈棚、亂放煙花鞭炮、沿街游喪等行為,均被列為重點整治的違法違規(guī)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