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主人"奉尸斂于棺"的時候,是能表現(xiàn)也需要抒發(fā)子女們的孝心的時候,是親人孝思形式化的場合。所以,家人們都要捶胸頓足嚎啕大哭。
在合上棺材之前還要往棺內(nèi)放些葬物。民間的講究是讓死者左手執(zhí)金,右手握銀。多是讓亡人左手拿一個一兩重的小金元寶;右手拿一個一兩重的小銀元寶或銀子;而窮人就只好放些銅錢,或當時社會上通用的硬幣,如大銅子、小鋼板之類。不濟也得給亡人手里放一塊手絹。所以,歷代的陵墓都有過盜掘的現(xiàn)象。尤其是帝王陵墓,隨葬品大都是希世珍品,更引來無數(shù)覬覦者。
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后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每個家族成員根據(jù)自己與死者的血緣關(guān)系,和當時社會所公認的形式來穿孝、戴孝,稱為"遵禮成服"。
輕的孝服是"緦麻",是用稍細的熟布做成的。現(xiàn)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稱為"漂孝"。凡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這個檔次。
可見傳統(tǒng)禮儀是根據(jù)喪服的質(zhì)料和穿喪服的時間長短,來體現(xiàn)血緣關(guān)系的尊與卑、親與疏的差異的。
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cè)账溃瑧?yīng)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yīng)選在剛?cè)障略?,剛?cè)?、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則,不吉。按照迷信的講究,凡下奇月死者,應(yīng)在偶月下葬;偶月死者,應(yīng)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則,不吉。若不能及時葬埋,可先柩起來。在河南一帶,還有埋葬忌月的習俗,并且與姓氏有關(guān)。據(jù)說,張、王、李、趙四姓人,禁忌六、臘月動土葬埋。其余姓氏,三、九月禁忌動土葬埋。若忌月有喪事者,要排至三七、五七殮葬,必得避開忌月才行。如特殊情況需及時出殯者,也只能先用青磚柩之,不得入土葬埋。臺灣以及南方一些地區(qū),俗忌七月出葬。因民間傳說,七月為鬼月,七月十五日為鬼節(jié),該月陰間得鬼魂要到人世上來討食。為避鬼煞,故忌此月殯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