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方面(質量控制難度大)
由于混凝土質量影響因素多,技術復雜,工藝、材料、管理以及控制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致使混凝土生產質量始終存在著不可預見性的風險和隱患,這種風險和隱患超過一定限值就會造成質量事故。由于混凝土的不可修復性,一旦發(fā)生質量事故,就會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具大的損失。這樣的例子在全國時有發(fā)生,教訓非常深刻。
u 混凝土質量控制難度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混凝土固有的特性:混凝土是一種非完全理性化的技術,影響質量的環(huán)節(jié)多,隨機變量和因素也多,有時不能完全依賴于科學理論,往往更重要的是對技術和適用條件的合理把握;所以很難使混凝土質量始終處在有效的受控狀態(tài)。
(2)、混凝土質量“事前控制”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質量檢查和驗收滯后(一般28天),基本上等于是“死后驗尸”,往往發(fā)現(xiàn)問題時損失已經(jīng)無法避免。
(3)、預拌混凝土是一個特殊的行業(yè),由建筑施工與建筑材料附屬行業(yè)演變而成,由于多年來傳統(tǒng)形成的行業(yè)劃分,預拌混凝土始終處于行業(yè)邊緣,政府對行業(yè)的管理缺乏適宜的政策和必要的手段,對行業(yè)重視不夠。
2、行業(yè)管理方面
(1)、國家、行業(yè)、地方的現(xiàn)行標準、規(guī)范不配套(協(xié)調),有的甚至還相互矛盾,可操作性差,不能很好的指導生產與施工。
(2)、多頭管理(住建委、協(xié)會、散辦、工信局、建材局)造成管理系統(tǒng)上下不對應,甚至出現(xiàn)職能空缺。
(3)、預拌混凝土是一個特殊的行業(yè),不能像其他產品那樣可以先驗收后使用,而是靠一批有技能的人事前控制,先使用后驗收。結構混凝土一旦澆筑完成,就成了終產品,產品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前期控制,人的行為技能對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國家應按特殊行業(yè)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然而,目前國家缺乏適宜的行業(yè)政策和必要的管理手段,導致了一些城市和地區(qū)預拌混凝土市場混亂、質量風險加大,甚至出現(xiàn)了重大質量事故,對整個行業(yè)提出了警示。要改變目前的現(xiàn)狀,僅僅依靠資質管理是遠遠不夠的。
(4)、“強化驗收、淡化過程”對混凝土行業(yè)不適宜,它忽視了混凝土的不可修復性,過程控制決定終質量,過程控制在混凝土生產中永遠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5)、“群龍無首”和“條塊分割”迫使“地方自治”和“行業(yè)自治”,造成行業(yè)區(qū)域性管理水平差異較大。有的地方混凝土生產基本上是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
3、技術方面
(1)、新技術的研發(fā)和儲備不夠,對混凝土的長期性和耐久性研究不夠;各類特種混凝土、侵蝕環(huán)境下的混凝土制備與施工技術不夠完善。
(2)、“基礎理論研究不夠,投入也少,致使一些實用技術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持。
(3)、專業(yè)技術人才匱乏,有的地方和企業(yè)技術崗位只能采取低能高就的辦法倉促上馬,或者干脆自己“土灶培養(yǎng)”,技術負責人的能力和專業(yè)水平不足,造成了處理不完的質量糾紛和質量問題。
(4)、全國行業(yè)技術水平不均衡,大中城市的差異、東西南北的差異比較明顯,有的個別地方技術還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上。
(5)、行業(yè)和領域的技術差異比較大,標準不統(tǒng)一,各行其事,影響了整體進步。如城建、市政、鐵路、公路交通、水利電力,軍工、石油化工,核電等。
(6)、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慢,缺乏有效的機制和政策支持。
(7)、自主知識產權的創(chuàng)新少,效仿和摸仿的多,甚至盜用、亂用。
8)、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成熟的)的推廣力度不夠。行業(yè)內部相互交流和學習形式和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9)、先進的制備技術和嚴格的組織管理缺乏有機的統(tǒng)一,影響了一些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10)、有的地方還存在不規(guī)范操作和缺乏職業(yè)道德的行為:
①混凝土配制強度偏低、不滿足 fcu,0= fcu,k+1.645δ
的設計要求,儲備不夠、強度驗收打擦邊球通過甚至出現(xiàn)不合格。
②次要部位降低混凝土等級,或同一部位采用不同等級的混凝土(如地面、路面、樁、基礎等)。
③季節(jié)施工缺少必要的技術措施(如冬施材料加溫、防凍劑質量等,夏季防曬、防雨等)。
④混凝土設計密度偏低(2350~2380Kg/m3)密實性差、方量不足,有的甚至通過降低密度人為造成虧方。
⑤配合比設計不合理,水泥中的混合材、礦粉中的復合材料、混凝土中礦物摻合料摻加嚴重超標,混凝土中硅鈣比和堿度降低,致使混凝土后期強度增長緩慢,不增長甚至倒縮。
4、資源方面
(1)、前幾年礦山資源的無序開采,使資源枯竭型城市過早、過多地形成。中心城市砂石資源基本枯竭,靠周邊城市供應;尾礦砂石綜合利用也缺乏統(tǒng)一組織和科學有效的考評;海砂(未處理)、挖槽砂、粗石粉開始應用,砂子含石量高(30~40%),泥塊含量和含泥量高,(有的高達7-8%),嚴重影響了混凝土的耐久性。石子級配差(孔隙率45~48%)、風化顆粒多、含粉量高,影響混凝土的密實性和耐久性。
(2)、水泥發(fā)展速度過快。水泥生產消耗了大量的礦山和煤炭資源,出現(xiàn)了南剩北缺的局面。水泥使用缺乏必要的均化和熟化期,生產旺季水泥出磨后直接運到攪拌站入倉,有的使用溫度高達90多度,甚至超過100度,造成混凝土速凝、假凝,二次硬化混凝土強度大幅度降低,出現(xiàn)了事故還一時找不到原因。另外,水泥富裕強度少、與其他材料的相容性差。在一些地方立窯水泥、小窯水泥、甚至“勾兌水泥”開始用于預拌混凝土;不同廠家、不同品種、不同標號的水泥開始混用澆注同一部位。這種水泥具有活性低、混合材摻量高、需水量大、與其他材料相容性差等缺陷。
(3)、摻合料缺乏必要的優(yōu)化和合理的組織,生產旺季供不應求,總體利用率很低(只有20-30%)。礦粉貨源緊張,生產廠家使用的水渣質量差,有的甚至不是水淬渣,摻加助磨和激發(fā)材料,有的還摻加爐渣灰、石灰石粉等,細度降低,活性變差。粉煤灰由于多是運輸單位組織,貨源緊張時,多個廠家同時供應,有的灰粗,篩余量高(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