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是我國從古代流傳至今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我們所說的算命是民間俗稱,學術上的專業(yè)稱謂叫預測,研究算命的學術叫易學、也叫術數(shù)。由于其頗為深奧和神秘,加上人們對這門學問缺乏正確及深入的了解,便給了江湖術士招搖撞騙的機會,且社會上裝神弄鬼、招搖撞騙、故弄玄虛的“大師”泛濫,久而久之便使這門學問有了迷信色彩。
易學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據(jù)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算命或起于先秦,當古埃及人用紙草記事、古巴比倫人以泥版為書時,中國的古人劈竹成篾,削薄打磨、火烤編連,將鮮活的史實書于竹簡,傳遺后世。算命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從出土的甲骨文大多是卜辭這一點可以得到印證,那時候的人們在舉行婚嫁、征伐、祭祀等重大事情之前,都會燒龜甲或演蓍草對該事進行虔誠的卜筮,借此判斷吉兇,這大抵是早期算命術的萌芽。到了周朝時期,周文王、周公等人在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整理成書,取名為《周易》,才把卜筮之術上升到理論層面。人們對命運的大膽探索及陰陽五行學說的確立是在春秋時期,再到東漢王充稟氣說的創(chuàng)立,使中國的命學理論有了明確的哲學根基,逐漸形成了一套有理論、有方法的卜卦算命系統(tǒng),之后則算命開始逐步得以發(fā)展,具體的發(fā)展過程比較漫長。
算命以《易經(jīng)》為根基、以陰陽五行體系為理論依據(jù),其中《易經(jīng)》有“三易”,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是闡述天地世間關于萬象變化的古老經(jīng)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
《易經(jīng)》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兑捉?jīng)》長期被用作“卜筮”,其中《周易》被部分人認為是一本早的卜筮之書?!安敷摺本褪菍ξ磥硎聭B(tài)的發(fā)展進行預測,而《易經(jīng)》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guī)律理論的書。有很多人誤以為《易經(jīng)》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經(jīng)》,其實這種理解是不對的,簡單的說周易和易經(jīng)是一種從屬關系,《易經(jīng)》包含了《周易》,《周易》則是《易經(jīng)》的一部分。
古代人們對算命占卜癡迷是因為《禮記·經(jīng)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謬以千里?!币虼斯湃苏J為的微小改變會對未來命運有很大影響。古時候算命通常是一種利用個人切身資訊,比如生辰八字、姓名筆劃,手與臉的紋路等配合術數(shù)來預測或判斷命運吉兇福禍,并且尋求指點迷津的行為,也稱之為指迷算命。
狹義的算命是指對人生辰八字即出生時間的推算預測,比如四柱八字、六柱預測;廣義的算命則涵蓋相術(看面相手相)、紫微斗數(shù)、奇門遁甲、八卦六爻等等,還有古代的占卜、筮法、青烏術等均屬于算命范疇。生活中我們平常所說的算命泛指四柱八字預測。
算命作為一門探究人類命運的學問,不乏對其感興趣之人,有名的算命大師也有不少,唐代有李虛中、李淳風、袁天罡等,五代有徐居易,宋有徐子平、僧道洪,元有徐大升,明有劉伯溫,清有沈孝瞻、陳素庵,民國有韋千里、袁樹珊、任鐵樵,現(xiàn)代有邵偉華,李居明,秦陽明等。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就算命術而言,它是古代人民經(jīng)過多年實踐總結而成的智慧結晶,是推測人命運休咎的行為,理論核心是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及伏羲八卦,理論系統(tǒng)較為復雜深奧。千百年來經(jīng)過人們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經(jīng)久未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