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屋頂蓋需要進行三層防水處理的, 上面的一層使用直板疊壓法,中間一層加入鍍鋅鋼板 ,使頂蓋具備防雨功能,而底層使用薄插接板預(yù)防內(nèi)頂因為溫度變化而出現(xiàn)開裂的情況,另外在頂蓋上還會安裝封雨的脊瓦和寶頂,使頂蓋的更加穩(wěn)定。
中國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guī)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gòu)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筑而言,以長方形平面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shè)計,借助于建筑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筑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采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仿木長廊不但是廳廈內(nèi)室、樓、亭臺的延伸,也是由主體建筑通向各處的紐帶,而園林中的仿木長廊,既起到園林建筑的穿插、聯(lián)系的作用,又是園林景色的導游線。仿木長廊分為曲長廊、直長廊、波形長廊、復(fù)長廊。按所處的位置分,有沿墻走長廊、爬山走長廊、水長廊、回長廊、橋長廊等。
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多層建筑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qū)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筑。閣一般平面近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筑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閣為主體的,獨樂寺觀音閣即為一例。樓則多狹而修曲,在建筑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經(jīng)樓,王府中的后樓、廂樓等,處于建筑組群的后一列或左右?guī)恢?。后世樓閣二字互通,無嚴格區(qū)分, 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筑形式和用途。城樓在戰(zhàn)國時期即已出現(xiàn)。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闕樓、市樓、望樓等都是漢代應(yīng)用較多的樓閣形式。漢代皇帝崇信神仙方術(shù)之說,認為建造高峻樓閣可以會仙人。佛教傳入中國后,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筑也是一種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