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通過光照抑菌后得到的養(yǎng)料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土壤微生物的種類很多,只有抑制有害菌,利用這些菌產生的植物需要的一些養(yǎng)料。如進行有效的陽光照射后,、、放線菌、原生動物、被有效的殺滅,腐體可作養(yǎng)料。土壤微生物的數量很大,1克土壤中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1畝地耕層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幾百斤到上千斤。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的利用率也越高。
植物莖葉中含有果膠酶、纖維素酶、過氧化氫酶、琥珀酸硫激酶、琥珀酸脫氫酶、延胡索酸酶、蘋果酸脫氫酶等,把植物的莖葉作為肥料,是作物生長的必要營養(yǎng)的來源。
成土因素學說的基本觀點可概括為:①土壤是一種獨立的自然體,它是在各種成土因素非常復雜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對于土壤的形成來說,各種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著主導作用。土壤是一定時期內,在一定的氣候和地形條件下,活有機體作用于成土母質而形成的。
土壤并非生來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夠生長綠色植物的。跟生物發(fā)育一樣,土壤發(fā)育也有一系列的過程。其中,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是土壤形成的五大關鍵成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