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魚(學(xué)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鯉科、草魚屬魚類。草魚的俗稱有:皖魚、鯇、bai油鯇、草鯇、鯇魚、白鯇、草根(東北)等。體長為體高的3.4~4.0倍,為頭長的3.6~4.3倍,為尾柄長的7.3~9.5倍,為尾柄高的6.8~8.8倍。體長形,吻略鈍,下咽齒2行,呈梳形。背鰭無硬刺,外緣平直,位于腹鰭的上方,起點至尾鰭基的距離較至吻端為近。鰓耙短小,數(shù)少。體呈茶黃色,腹部灰白色,體側(cè)鱗片邊緣灰黑色,胸鰭、腹鰭灰黃色,其它鰭淺色。
青魚(學(xué)名:Mylopharyngodon piceus)是鯉科、青魚屬魚類。體長可達(dá)145厘米。體長為體高的3.3~4.1倍,為頭長的3.5~4.4倍,體粗壯,近圓筒形,腹部圓,無腹棱。背鰭位于腹鰭的上方,無硬刺,外緣平直。體呈青灰色,背部較深,腹部灰白色,鰭均呈黑色。個體大,可達(dá)70余千克。
鴨嘴魚學(xué)名匙吻鱘,原產(chǎn)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為鱘形目匙吻白鱘科大型淡水經(jīng)濟(jì)魚類,是一種從3億年之前(即恐龍時期)就在地球上生活并存留下來的一種珍稀鱘魚類,也是世界上匙吻鱘科中僅有的兩個品種之一,與中華鱘以及長江水域中的白鱘同屬鱘形目白鱘科。鴨嘴魚為軟骨魚類,體表裸露,澤潤無鱗,吻呈湯匙狀,形似鴨嘴,故又名鴨嘴鱘。吻特別長,呈扁平,如漿狀。體表光滑無鱗,背部黑藍(lán)灰色,常有一些斑點間在其中。體側(cè)有點狀赭色,腹部白色??诖笱坌?,前額高于口部。鰓耙密而細(xì)長,鰓蓋骨大而向后延至腹鰭,尾鰭分叉,尾柄披有梗節(jié)狀的甲鱗。鴨嘴魚是一種濾食性魚類,主食浮游動物、枝角類動物,特別喜食水蚤,也偶爾攝食搖蚊幼蟲等小型水生昆蟲。魚體長在12厘米以下的匙吻鱘魚,能逐個蠶食浮游動物,也蠶食小魚、小蝦。魚體長超過12厘米,其攝食器官發(fā)育完善,轉(zhuǎn)為濾食方式,能捕捉游泳很快的橈足類動物。隨著匙吻鱘個體的長大,也攝食顆粒飼料。
青魚屬水底層生活的魚類,通常不游到水的中、上層。通常集中在江河灣道,浩江湖泊及附屬水體多螺螄等底棲動物地帶肥育,冬季在河床或湖泊深水處越冬。青魚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0~32℃,低于6.5℃、高于40℃開始死亡。攝食和生長適溫度為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