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葡萄酒發(fā)展的情況可以從蘇東坡、陸游、元好問等的作品中看出來。
蘇東坡的《謝張?zhí)推烟摇穼懗隽水敃r的世態(tài):
冷官門戶日蕭條,親舊音書半寂寥。
惟有太原張縣令,年年專遣送蒲桃。
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貶。在不得意時,很多故舊親朋都不上門了,甚至連音訊都沒有。只有太原的張縣令,不改初哀,每年都派專人送葡萄來。從詩中,我們還知道,到了宋朝,太原仍然是葡萄的重要產地。
到了南宋,小朝庭偏安一隅。當時的臨安雖然繁華,但葡萄酒卻因為太原等葡萄產區(qū)已經淪陷,顯得稀缺且名貴,這可從陸游(l125—1210)的詩詞中反映出來。陸游的《夜寒與客燒干柴取暖戲作》:
稿竹干薪隔歲求,正虞雪夜客相投。
如傾瀲瀲蒲萄酒,似擁重重貂鼠裘。
一睡策勛殊可喜,千金論價恐難酬。
他時鐵馬榆關外,憶此猶當笑不休。
詩中把喝葡萄酒與穿貂鼠裘相提并論,說明葡萄酒可以給人體提供熱量,同時也表明了當時葡萄酒的名貴。
比陸游稍后的金國文學家元好問( l190—1257)曾作《蒲桃酒賦(并序)》:
劉鄧州光甫為予言:“吾安邑多蒲桃,而人不知有釀酒法。少日,嘗與故人許仲祥摘其實并米炊之,釀雖成,而古人所謂甘而不飴、冷而不寒者固已失之矣。貞祐中,鄰里一民家避寇自山中歸,見竹器所貯蒲桃在空盎上者,枝蒂已干,而汁流盎中,熏然有酒氣,飲之,良酒也。蓋久而腐敗,自然成酒耳。不傳之密,一朝而發(fā)之,文士多有所述。今以屬子,子寧有意乎?”予曰:“世無此酒久矣。予亦嘗見還自西域者云:′大石人絞蒲桃漿,封而埋之,未幾成酒,愈久愈佳,有藏至千斛者。‵其說正與此合。物無大小,顯晦自有時,決非偶然者。夫得之數(shù)百年之后,而證數(shù)萬里之遠,是可賦也”?!?/p>
經過戰(zhàn)亂,真正的葡萄酒釀酒法在中土差不多已失傳。除了從西域運來的葡萄酒外,中土自釀的葡萄酒,大體上都是按《北山酒經》上的葡萄與米混合后加曲的“蒲萄酒法”釀制的,且味道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