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裝裱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帛畫、繒書,至西漢即有裝裱的繪畫出現(xiàn)。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端,裝有扁形木條,系有絲繩,木條兩端還系有飄帶。南北朝時書畫裝裱多赤軸青紙,裱工有范曄、徐愛、巢尚之等人。書法家虞龢還著有裝裱著作。至唐代始用織錦裝書畫,格調(diào)堂皇,高手輩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設(shè)“論裝背裱軸”一章專門論述有關(guān)裝裱事項。 宋代因書畫繁榮,裝裱亦獲空前發(fā)展,多用綾絹作裱料,裝裱樣式豐富多彩。北宋宣和年間,裝裱多是畫心上下鑲隔界,不鑲綾邊,周以古綢絹邊欄之,稱宣和裱。此時畫家米芾兼善裝裱,著《論鑒賞裝裱古畫》一文,頗有建樹。元代宮廷設(shè)置專門機構(gòu),管理裝裱書畫。明清以來,隨文人畫大興,以素絹或淺色絹作裱料的裝裱逐漸增多。出現(xiàn)了地區(qū)性的裝裱中心,所裱書畫因綾絹色彩及操作技法及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如京(北京)裱、蘇(江蘇)裱等。明代周嘉胄撰《裝潢志》一書,論述精微,人多重之。 另外,中國的書畫裝裱技術(shù)還傳至日本、朝鮮,形成各自的獨特風(fēng)格。
專門存放書畫的庫房,要求保持一定的溫度、濕度,這樣可以抑制害蟲和霉菌的
生長繁殖。科學(xué)實驗證明,害蟲、霉菌的生長繁殖與空氣中濕度、溫度有著直接關(guān)系。溫
度在10℃以下,大多數(shù)害蟲就停止發(fā)育和繁殖,相對濕度在65%以下,霉菌就失去正常生長
發(fā)育的可能,因此書畫庫內(nèi)溫度宜控制在10-18℃之間,相對濕度控制在50%-60%之間為
好。為何要求相對濕度在50%的下限呢?因為書畫屬于吸濕性物質(zhì),對于過度干燥非常
過敏,容易干裂。書畫是用面粉制成漿糊之類的黏著劑進行裝裱過的,干燥到一定限度,黏
著劑受干燥而發(fā)脆,會造成書畫物理性朽壞,倘是相對濕度降至45%以下,持續(xù)較長的時間,
書畫就有損壞危險,所以相對濕度50%的下限是一個嚴格的濕度極限。
破殘書畫中零碎片,不能丟失,要及時進行揭裱修復(fù)。越久放對書畫越不利。專
用于包裝手卷的袱子,乾隆時比較時興,內(nèi)府藏品多用此,并貼有內(nèi)廷供奉題簽,十分講
究。今人可效法。
如果發(fā)現(xiàn)某件字畫受潮發(fā)霉,應(yīng)速將此畫掛在空氣流通的地方,但不能讓陽光直
曬,輕微發(fā)霉,可用撣子輕輕彈去,如發(fā)霉現(xiàn)象嚴重,應(yīng)重新裝裱修復(fù)。
書畫不能長久懸掛,否則會變形。收藏者要將收藏的作品輪換掛,從欣賞的角度
會感到新鮮,同時又是對書畫的保護。
字畫如何保管
因書畫是用宣紙、絹、綾、帛等作底,時間久了很容易蟲蝕破損,更怕潮濕又忌干燥,
與其它文物相比,顯得更為嬌貴。為限度地延長其壽命,保護書畫工作非常重要。
現(xiàn)就一些基本常識介紹如下:
一、書畫不能懸掛在潮濕、油污的墻壁上。
二、掛畫首先注意掛釘?shù)睦喂?。掛畫的方法很講究,右手執(zhí)畫杈,勾住書畫絳帶中
心,左手托住畫的中間部位,大、小指在內(nèi),中三指在外,隨著畫杈的舉高,托畫左手
指要松,慢慢展開,掛好后再離手。摘畫時左右手與掛畫姿式同。摘下后平放于案上,
卷畫時注意卷齊、卷緊。如果是兩個人,其中一人牽住天桿,另一人握住兩邊軸頭慢慢
上卷。如果遇有畫幅過寬,兩手難握住,可一手半握畫之中部,另一手轉(zhuǎn)動軸頭卷畫。
要注意牽天桿的人將畫舉高,卷畫人要低一點,以防折壞畫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