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中國畫裝裱的程序是怎樣的呢?一般是先用紙托裱在繪畫作品的背后,再用絞、絹、紙等鑲邊,然后安裝軸桿成版面。傳統(tǒng)的裝裱是多種多樣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為掛軸,手卷,冊頁,折頁四大類。原裱的繪畫不論畫心的大小、形狀、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畫心、鑲覆、砑裝三個步驟。只是畫心的托裱是整個裝潢工藝中的重要工序。而舊書畫的重新裝裱則就相當困難了。首先要揭下舊畫心,清洗污霉,修補破洞等,再按新畫的裝裱過程重新裝裱。
立軸:亦稱掛軸、掛幅、條幅、豎幅、條山、軸子;特別窄的有人稱為“琴條”。懸掛在廳堂正中的大副字畫還稱“中堂”。豎式裝。
一色裝:畫心由一種顏色的花綾、耿絹、錦綾等材料裝飾。
二色裝:畫心由二種顏色的花綾等材料裝飾,圈框或鑲接或挖嵌。
三色裝:畫心由三種顏色的花綾材料裝飾,圈框或鑲接或挖嵌。
中國書畫主要是采用絹或宣紙做成。其材料質(zhì)地纖薄、特性柔軟、歷時較久、易于破碎,古代為了利于保存,便于觀賞,從加固的實用需要出發(fā),多用麻紙、布帛等材料在書畫背面裱褙數(shù)層為裝裱,稱之為“裱褙”。而后逐漸加以美化,四周鑲嵌薄型的綾、絹等絲織品為邊框,在背面裱一層或數(shù)層紙,并加上必要的裝飾,使原件更為牢固,而且便于舒展、懸掛,以適應(yīng)人們觀賞的要求。所以說裝裱是伴隨著書畫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書畫裝裱工藝。裝裱可以說是對書畫的深加工。
要是放置不裱,如畫心空卷的不實或折疊成塊等。也不宜保護,存放時間日久就會從折疊處折斷紙絹的纖維,印泥可能會轉(zhuǎn)印到畫面上。或不慎造成斷裂破損、殘缺、污染、變色、水漬等明顯損傷,如易發(fā)生黃色斑點,很難去掉,并容易招致蠹蝕。為日后收藏留下隱患,裝裱后直接影響書畫作品的品相,也影響觀賞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如經(jīng)常受潮濕,易生白、紅、黑霉斑,若濕后粘連,就不易揭開,即使晾干也變成了廢紙、爛紙灰,無法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