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收有色金屬我們對有色金屬回收的技術做出了概況介紹,任何選礦工藝原本就具有復雜的色彩,況且該技術當前在國內還屬于較為先進的行列,因此,該選礦工藝更不可避免會有一些優(yōu)點和缺點。大體而言,其主要優(yōu)缺點表現在以下方面: 該法優(yōu)點:能回收燒渣中的有色金屬,回收率高(銅89%、鋅96%、鉛85%、鉍60%、金90%、銀85%),然后燒渣以球團形式產出。這種球團礦是一種優(yōu)質的煉鐵原料,強度達500~600公斤/個,含硫量和有色金屬量低(含硫為0.025%、含銅小于0.04%),同時在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尾氣中有害氣體的含量在容許排放范圍之內,沒有污染。 該法缺點:不宜于處理含鈷較高的燒渣,因鈷的揮發(fā)率低(30%左右),當燒渣中含鈷超過0.2%時,因鈷高容易使收塵系統發(fā)生堵塞,需特殊處理。燒渣中氧化亞鐵大于5%時,對有色金屬揮發(fā)不利,因氯化揮發(fā)需要微氧化氣份尤其是對銅的揮發(fā)不利(如氧化亞鐵大于10%時,含銅為0.4%的燒渣,氯化揮發(fā)后渣中銅只能降低到0.1~0.12%)。脫砷效果差,當燒渣中的含砷量大于0.1%時,需還原焙燒脫砷,然后高溫氯化揮發(fā)。目前,該法只適于處理銅、鋅、鉛總和小于2.5%和硫小于1.5%的燒渣,超過上述含量時,產出球團中的有色金屬和硫的含量會超出煉鐵要求?,F在正在研究將處理的燒渣的范圍擴大,使銅、鉛、鋅總為4%的燒渣也能處理,并正在研究高溫氯化揮發(fā)有色金屬的同時,也將砷脫掉。
稀有金屬是在地殼中含量較少,分布稀散或難以從原料中提取的金屬。如鋰、鈹、鈦、釩、鍺、鈮、鉬、銫、鑭、鎢、鐳等。按其物理、化學性質及生產方法上的不同可分為:(1)稀有輕金屬,如鈹、鋰、銣、銫等;(2)稀有貴金屬,如鉑、銥、鋨等;(3)稀有分散金屬,如鎵、鍺等;(4)稀土金屬,如、鈧釔、鑭、鈰、釹等,(5)難熔稀有金屬,如鈦、鋯、鉭等; (6)放射性稀有金屬,如釙、鐳、錒、鈾、钚等。稀有金屬主要用于制造特種鋼、超硬質合金和耐高溫合金,在電氣工業(yè)、化學工業(yè)、陶瓷工業(yè)、原子能工業(yè)及火箭技術等方面。 稀有金屬的名稱具有一定的相對性,隨著人們對稀有金屬的廣泛研究,新產源及新提煉方法的發(fā)現以及它們應用范圍的擴大,稀有金屬和其它金屬的界限將逐漸消失,如有的稀有金屬在地殼中的含量比銅、汞、鎘等金屬還要多。 稀有金屬主要用于制造特種鋼、超硬質合金和耐高溫合金,在電氣工業(yè)、化學工業(yè)、陶瓷工業(yè)、原子能工業(yè)及火箭技術等方面。稀有金屬的名稱具有一定的相對性,隨著人們對稀有金屬的廣泛研究,新產源及新提煉方法的發(fā)現以及它們應用范圍的擴大,稀有金屬和其它金屬的界限將逐漸消失,如有的稀有金屬在地殼中的含量比銅、鎘等金屬還要多。
稀有金屬在地殼中的含量并不都是很少的。例如鈦、鋯、釩在地殼中的含量大于常見的有色金屬鎳、銅、鋅、鈷、鉛、錫。稀有金屬由于賦存分散,并且常與其他金屬伴生,一些物理化學性質特殊因而往往要采取特殊的生產工藝。如用有機溶劑萃取法及離子交換法分離提取鋰、銣、銫、鈹、鋯、鉿、鉭、鈮、鎢、鉬、鎵、銦、鉈、鍺、錸以及鑭系金屬、錒系金屬等;用金屬熱還原法、熔鹽電解法制取鋰、鈹、鈦、鋯、鉿、釩、鈮、鉭及稀土金屬等;用氯化冶金法提取分離或還原制取鈦、鋯、鉿、鉭、鈮和稀土金屬等;用碘化物熱分解法制取高純鈦、鋯、鉿、釩、鈾、釷等。真空燒結、電弧熔煉、電子束熔煉、等離子熔煉等一系列冶金技術已經大量用于提煉稀有金屬,特別是稀有難熔金屬。區(qū)域熔煉技術已是制取高純度稀散金屬和稀有難熔金屬的有效手段。
稀有稀土金屬簡稱稀土金屬,包括鈧、釔及鑭系元素。它們的化學性質非常相似,在礦物中相互伴生。稀有放射性金屬包括天然存在的鈁、鐳、釙和錒系金屬中的錒、釷、鏷、鈾,以及人工制造的锝、钷、錒系其他元素和104至107號元素。上述分類不是十分嚴格的。有些稀有金屬既可以列入這一類,又可列入另一類。例如錸可列入稀散金屬也可列入稀有難熔金屬。 有的稀有金屬在物理-化學性質上近似而不容易分離成單一金屬。過去制取和使用得很少,因此得名為稀有金屬。19世紀即有稀有元素(rare elements)一詞,20世紀20年代在此基礎上定名為稀有金屬。稀有金屬開發(fā)較晚,所以有時還稱為新金屬(new metals)。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由于新技術的發(fā)展,需求量的增大,稀有金屬研究和應用迅速發(fā)展,冶金新工藝不斷出現,這些金屬的生產量也逐漸增多。稀有金屬已經不稀。稀有金屬所包括的金屬也在變化,如鈦在現代技術中應用日益廣泛,產量增多,所以有時也被列入輕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