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酒的來歷
貴州遵義市北郊7.5公里處有個初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佛教寺廟董公寺,再往北40公里是天險“婁山關”。此地處于貴州高原主體北端,以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為主,這一帶局部小氣候穩(wěn)定,四季溫度平均,地肥水美,又是一個適宜釀造類微生物生長繁殖的釀酒佳地。
董公寺早叫“龍山寺”,后改名為“西樂庵”。清康熙元年(公元1663年)遷任遵義兵備道的董顯忠出資修葺該寺。清乾隆六年(公元1743年),有燕僧云游至此,募資重修,感董顯忠之舉,將“西樂庵”易名為“董公寺”。后人以寺名為地名,這一帶就都叫董公寺了。
董公寺一帶的釀酒歷史可追溯到魏晉,其時就以“咂酒”聞名。清未,這里的釀酒業(yè)已具有一定規(guī)模,僅董公寺至高坪約十公里的地帶,就有小作坊十余家。其中又以程氏作坊所釀小曲酒為出色。程氏后人程明坤(1903-1963),匯聚前人技藝結合當?shù)厮?、氣候、原料等條件,于20世紀20年代釀造出別具一格的“董公寺窖酒”,四十年代初又定名為“董酒”。
說到白董,是柔雅董香酒的典型代表,在我喝過的白董中,有早期的白塑蓋白董,中期的紅塑蓋白董和后期的鐵蓋白董,這三款酒中,時間越早的白董品質越好。不過這三款酒也有不同的特點呈現(xiàn):白塑蓋董酒帶點早期金字董的特點;紅塑蓋董酒非常柔雅,酒體透亮感不錯,濃香窖香并不出頭;鐵蓋白董有點出頭的濃香窖香味道,這跟窖泥長時間不更換,維護不好,泥性偏酸等因素有關。
說到金字董酒,其展現(xiàn)的是一種復合藥香,在藥材入曲的白酒中,展現(xiàn)藥香是很容易的,但要展現(xiàn)出復雜、舒適的復合藥香卻很難。許多藥材入曲的白酒展現(xiàn)了一種粗獷的藥香特點,但缺乏細膩和豐富,金字董是難得的展現(xiàn)出這種藥香特點的白酒,在之后的董酒產品中,也都沒有展現(xiàn)出這種水平。
金字董之后的藍董是金字董和白董之間的風格過渡產品,品鑒藍標董酒,我們會感受到其有早期金字董的淳樸藥香,但也有后期白董明顯的汗臭氣息,雖然金字董也有這種氣息,但表現(xiàn)較弱,其復合于百草香中,協(xié)調百草氣息呈現(xiàn)。
從品質檔次上,92年59°黑盒飛天方董品質明顯好于同時期及前后年份的任何董酒,其水平力壓藍標董酒,與金字董酒接近。對比金字董酒,金字董酒的強度、藥香的綻放力更強,但92年飛天方董的酒體陳斂感、連綿度更好;相比82年飛天董,92年飛天董的藥香更濃郁一些,酒體略帶陳香,但82年飛天董的凝練度、透亮感、強勁感表現(xiàn)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