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是清光緒十二年。這一年,川西的一個小村落誕生了一座釀酒小作坊。135年的歲月流逝了,你還好嗎?
小亭往事
崇州,一個擁有深厚釀酒文化的地方。現(xiàn)在,這里還保留了一處可以感受“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的地方——川西酒村:隆興鎮(zhèn)梁景村。
1600年前,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國志》記載:“小亭,有好稻田”。據(jù)考,“小亭”就是今天的隆興鎮(zhèn)。隆興鎮(zhèn)地處崇州市以南,地勢平坦,西北略高,東南略低,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3公里,海拔520米至530米之間。
水資源豐富,全鎮(zhèn)農田均為都江堰自流灌溉區(qū)域,有榿木河、泉水河、深溪堰、千功一支渠等,土地肥沃屬中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日照時數(shù)為1200小時以上,無霜期達280天左右。優(yōu)質的稻米,甘甜的水源,為好酒釀制提供了優(yōu)質的原料,也讓隆興鎮(zhèn)梁景村,成為遠近聞名的“佳釀之地”。
隆興鎮(zhèn)所轄的梁景村(區(qū)劃調整中,梁景村曾隸屬于集賢鄉(xiāng))釀酒歷史源遠流長,始于秦漢,風行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幾乎“家家是作坊,戶戶飄酒香”。
崇陽1886老窖池
話說清康乾年間,從湖廣遷至崇州市集賢鄉(xiāng)姚林村的姚姓一族,開始筑池釀酒。清光緒年間,姚興純繼承祖業(yè),創(chuàng)“興順長”燒坊,為后人留下了始建于1886年的活文物、川西壩子上古老的窖池群--崇陽1886老窖池。
崇陽1886老窖池已被列為成都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的“水井坊遺址”,并列為成都市僅有的兩個酒窖文物。其釀酒技藝被認定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酒體被評為“國家地理保護標志產品”。
窖池是有生命力的,在它的窖泥中生活著數(shù)以萬計的微生物。古窖泥是古窖出美酒的秘密。古窖泥里面的微生物是,即使離開原來的生存環(huán)境,這些微生物“長出”的芽孢,會處于暫時的應激休眠狀態(tài)。一旦再回到原來的環(huán)境,這些芽孢就會生長成新的微生物。如果老窖池一直在使用著,古窖泥中的微生物生長繁衍,就更活躍了。窖池越老,釀酒微生物家族也就越龐大,所釀之酒也就越陳越香。
姚林酒窖經(jīng)無數(shù)釀酒師精心培育,代代相傳,前后延續(xù)使用135年,納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由此孕育出獨有的生物菌群。從而,源自姚林老窖池的崇陽酒被賦予了的香型。
“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全憑窖池老”。135年來,崇陽酒一直在使用著這些百年老窖,至今保留著傳統(tǒng)釀酒的技藝,釀出的每一滴酒都承載著無法復制的文化基因。
今天,當你輕抿一口崇陽酒,彷佛在與酒窖中那些古老神秘的生物群對話,點點滴滴皆為天地靈氣與人類智慧的結晶,都在訴說著光陰的故事、歷史的榮耀、文化的輝煌.....
名酒必有佳泉
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記載了我國早的釀酒操作法。其中,有關釀酒用水,大多是用河水或井水?!洱R民要術》記載:“收水法,河水好。遠河者,取汲甘井水;小咸則不佳”。
我國的白酒,大都有一個好的水源,所謂“名酒必有佳泉”。比如,五糧液水取自岷江江心,茅臺、郎酒、習酒、五糧液、劍南春水取自赤水河。
崇陽酒,也不例外。
晚清民初,崇慶縣開始精釀曲酒。1916年,崇慶縣牛皮鄉(xiāng)(今集賢鄉(xiāng))姚林村的姚興順(字永良,1933年曾任過崇慶縣代縣長),在該村創(chuàng)辦興順長號酒廠。他善于總結釀酒經(jīng)驗,大膽試驗,細心品嘗,改進工藝,調整配方,酒的品質日臻完美。
與姚興順的酒窖池緊鄰之處,有清代中期(1886年)挖掘的一口老井。這口老井由姚興順前輩人所建。初時,只供姚家20多口人的生活用水,后釀酒用水,也取自該井。1916年,姚興順回鄉(xiāng)開燒坊時,已經(jīng)有五六家燒坊,在此取水。
酒家歷來都很重視水質,感觀上要求釀造用水必須無臭、清爽、微甜、適口;化學成份上要求呈微酸性,有利于糖化和發(fā)酵;硬度適宜,能促進酵母菌的生長繁殖;少含有機物和金屬量。該井水質優(yōu)良,符合酒家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適合釀酒。為此,姚家人特意從汶川請來掏井師傅,將井掏深,改石頭井壁為青磚井壁,以利浸滲。
一個多世紀過去了,這口曾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