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禎年間的花轎用藍綢作幔,四角懸桃紅色彩球。后來開始采用紅色刺繡、織錦,后來又有用大紅紗綢滿繡的。
花轎選材要求既輕又有耐力,一般選用香樟、梓木、銀杏等木材,雕刻多是“八仙過海”、“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金龍彩鳳”、“喜上眉梢”等喜慶吉祥的題材。
一說此風(fēng)源自北宋理學(xué)家程頤對傳統(tǒng)送嫁婚儀的改革。相傳古代婚俗中,大夫以上嫁女有“反馬”規(guī)矩,即女方用車馬把新娘送至夫家,小夫妻過上一段日子(通常不少于三個月)后,倘相處和睦,夫家便留下車子,送還其馬,叫“反(通返)馬”。如果兩人合不來,或因其他緣故導(dǎo)致婚姻難以維持,新娘便騎乘自家的馬返歸娘家,或等夫家甘言求和,或竟從此不回夫家,準備離異。這種風(fēng)氣,自先秦傳至唐宋,可見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nèi),已嫁婦女的舉止還是有一定自由的。
還有一說,稱此風(fēng)源起宋高宗趙構(gòu)的一場歷險:宋室南渡之初,高宗往寧波流竄,途中遭金軍攔截,沖出包圍后,人已落單,惶恐間又被一片湖水擋住去路。眼看追兵將到,高宗準備投湖自盡。正巧,有個鄉(xiāng)村姑娘在湖邊浣紗,指著湖水對他說:“這里水淺,相公快快下去,只管仰起鼻孔透氣,我自有辦法搭救。”高宗依言下湖,待湖水沒至頸部,把頭仰起露出鼻孔在水面上吸氣。那村姑旋將手上的白紗迎風(fēng)一抖,撒向湖面,飄飄灑灑,正好把他全遮住了。金兵沖到湖邊,四望不見高宗身影,喝問村姑是否見過高宗,村姑伸手胡亂指了一個方向,稱高宗已經(jīng)逃跑。金兵立即調(diào)轉(zhuǎn)馬頭,朝著姑娘所指疾奔而去。待金兵走遠,姑娘收起白紗,把高宗攙上岸來,帶他回家去換了衣服,并找船將其送到對岸。時隔兩年,宋高宗在臨安(今杭州)站穩(wěn)腳跟。隨后便傳旨寧波府,要求尋訪那個有“救駕”大功的村姑,結(jié)果無人出頭領(lǐng)功。高宗特下圣旨一道:今后凡是寧波女子出嫁,特許乘坐四人抬杠的轎子。四抬轎子正好是皇后所坐八抬鸞駕的一半規(guī)格,所以寧波人以后一直自夸他們的花轎是“半副鸞駕”。后來其他地方的人也學(xué)了樣,這個風(fēng)俗就此傳了下來。所以迄今還有一些老輩人管新娘乘坐的花轎叫“四明轎子”,這是因為寧波別稱“四明”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