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轎,也叫喜轎,是傳統(tǒng)中式婚禮上使用的特殊轎子。一般裝飾華麗,以紅色來顯示喜慶吉利,因此俗稱大紅花轎。
在傳統(tǒng)的婚俗中,花轎是不可或缺的道具,并由此衍生出上轎、起轎、喝轎、宿親、翻鏡、壓街(顛轎)、落轎等一系列繁文縟節(jié),把整個送嫁迎娶活動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
南宋孝宗皇帝為皇后制造了一種“龍肩輿”,上面裝飾著四條走龍,用朱紅漆的藤子編成坐椅、踏子和門窗,內(nèi)有紅羅茵褥、軟屏夾幔,外有圍幛和門簾、窗簾。這是早的“彩輿”(即花轎)。
一說此風源起于唐代北方士族違禁偷娶活動。東漢魏晉以來,士族大姓自恃門第高貴,兒女婚事一直在小圈子內(nèi)進行,恥與異姓結(jié)親。其中稱顯貴而頑固的,要推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清河與博陵崔氏、隴西與趙郡李氏這七大望族。唐元稹《會真記》述張生向崔鶯鶯求婚,崔母自矜博陵望族而瞧不起對方門第,正是這種狀況的寫照。
一說此風源自北宋理學家程頤對傳統(tǒng)送嫁婚儀的改革。相傳古代婚俗中,大夫以上嫁女有“反馬”規(guī)矩,即女方用車馬把新娘送至夫家,小夫妻過上一段日子(通常不少于三個月)后,倘相處和睦,夫家便留下車子,送還其馬,叫“反(通返)馬”。如果兩人合不來,或因其他緣故導致婚姻難以維持,新娘便騎乘自家的馬返歸娘家,或等夫家甘言求和,或竟從此不回夫家,準備離異。這種風氣,自先秦傳至唐宋,可見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nèi),已嫁婦女的舉止還是有一定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