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禮是慶賀幼兒周歲生日的主要禮儀,這種禮儀在我國北齊(550-577年)時期就已存在,稱作“試兒”。到了宋朝時期(960-1279)更加盛行,稱作“拈周試睟”,后來在民間稱作“抓周”。嬰兒一周歲時,親朋一般饋贈禮物。富裕人家設(shè)“周歲宴”,席間陳設(shè)書畫、硯筆、刀劍、算盤、秤尺等器具讓小孩揀取,視其喜愛,預(yù)卜日后。
“抓周”,即在周歲生日席上擺放各種物品,讓孩子任意抓自己的心愛之物。抓周禮源于古代的信仰和征兆觀念。嬰兒在抓取生日桌的東西時,以抓取的東西來判斷嬰兒的志趣和前程。所以在生日桌上擺放的物品或糕餅都有象征性含義。弓刀象征武功、剪尺象征手藝、書筆象征文才、線團象征長壽、白雪糕象征心地潔白、松餅象征經(jīng)綸滿腹、打糕象征意志堅強、高粱面餅象征驅(qū)鬼辟邪。嬰兒的彩條袖子襖源于陰陽五行觀念中的紅、黃、藍、白、黑五方顏色,具有安康與的含義。
這時孩子的父親在盤中擺上奶食、糖果和五谷類,用紅布把它蒙上,在紅布上面放一把系著哈達的新剪刀,然后把它恭敬地放在主客老人面前的桌子上。接著用銀碗盛一碗鮮奶獻給主客老人,請他為孩子剪胎發(fā)。主客老人接過銀碗后,先用右手無名指蘸一點奶子,向空中彈灑鮮奶敬天敬神,談后自己品嘗一下后,依次遞給其他客人品嘗。
給孩子剪發(fā)時要把百匯到前額的頭發(fā)留下來,謂之“桑麥”即漢族之劉海的意思。把其余頭發(fā)全部剪下來后,把它團成一個小圓球,配以青銅小飾件或古銅錢,以及貝殼、珍珠和綠松石等飾品,縫在孩子的后衣領(lǐng)上,再把銅錢用皮條繩串起來,并在其一端系上小銅鈴鐺或箭矢,做成一尺多長的兩三根皮條串子,系于小孩后衣領(lǐng)上的發(fā)球團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