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度人員在受理呼救電話時會與呼救人員約定接救護車的地點,等車地點應設在街上有明顯公共標志、設施或標志性建筑如汽車站、單位、賓館飯店及公共建筑等處。如果是在小區(qū)、居民大院或單位大院時,要到小區(qū)或大院的門口接救護車。放下電話后要提前去接車,但急危重癥病人不宜隨意搬動,所以不要把病人提前攙扶或抬出來。到達約定地點后救護車沒有到也不要離開或再找別的車,應該在原地等待,只要急救中心答應派車就一定會去的。救護車到后主動揮手示意接應,以免錯過。
救護車,是指救助病人的車輛。而車身上的“AMBULANCE”是反過來寫的,這是為了讓前面的汽車司機通過后視鏡直接看到正方向的Ambulance單詞,從而迅速讓道。
伴隨著警示燈的閃爍和警報器的呼嘯聲,毫無疑問,一輛救護車正趕往一個緊急呼叫的事故現(xiàn)場。所有的交通要道都會魔幻般為它放行,司機可以在車行道邊緣、人行道,甚至反方向上行駛——任何地方都行,只要救護車能通過,像奔赴火災現(xiàn)場的消防員一樣,救護人員也需要分秒必爭,因為這可能意味著生死之差。
在富有的城鎮(zhèn)里,雖說有120的急救車,但因為交通堵塞,無法及時前往救助;救護車輛因成本高,配備得少,面臨一些中輕度救助又有點大刀小用;邊緣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的醫(yī)院又寥寥無幾,更別說什么救護車……而輕便式救護車就是裝備了簡單、精良的急救裝備的摩托車或者自行車,可以更好跟快的到達事故現(xiàn)場進行救助,直至消防處救護車到達現(xiàn)場接手處理。早在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美、法等參戰(zhàn)國已經因為摩托車的輕巧,開始研究以摩托車作為救護車的可行性,而這就是輕便式救護車的前身。
負壓救護車基于“負壓隔離”原理,利用負壓設備,使車內空氣壓力小于車外,空氣只流進,且不會直接排出車外。車上一套過濾系統(tǒng),保證排出救護車的是未受病毒污染的空氣。 [7]負壓救護車的特點是負壓。車上還配備了呼吸機、除顫儀、心電監(jiān)護儀等全套搶救設備,安裝了紫外線燈、中心供氧接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