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籌攻補,補而勿滯,瀉而勿損 經(jīng)云:“陽道實,陰道虛?!逼橹陵幹K,其病多虛;胃為陽熱之腑,其病多實。脾虛證治以健脾補氣、溫中散寒之法,常用四君、理中之輩。胃實證治以瀉熱、通下、降氣、消導之法,常用白虎、承氣之類。連老強調(diào),脾胃病往往虛實夾雜較多,臨證不可一概而論。脾虛或兼有濕濁、濕熱之實,胃實或亦有氣陰之虛。因此,久病或老年體虛病者,每見寒熱虛實夾雜,治當寒溫并調(diào),虛實同顧,攻補兼施。 脾胃虛證,常以甘藥補之,然須把握氣機之升降,分清氣虛氣滯之不同。甘味之品易滯氣生滿、助濕生痰,常配伍陳皮、佛手、木香、蘇梗等導滯又甘能生濕,妨礙運化,凡因濕濁、飲邪阻滯中焦引起的嘔吐痞滿證,當忌用甘藥。胃陰虛正忌滋膩壅塞之劑,宜清補、平補,以達胃健納旺之目的,常用沙參、麥冬、石斛、玉竹、扁豆之類,補而不膩。如用熟地等滋膩補藥時,常酌加陳皮、砂仁、木香等健脾之品,以防粘膩呆滯脾胃。 若胃火蘊結、陽明腑實、脾蘊濕熱等實熱證候,運用黃連、大黃、龍膽草之類苦寒之藥,須詳加辨證,否則僨事。若為胃氣虛弱,寒凝中焦,誤投苦寒方藥,則傷陽敗胃,或化燥竭陰。此外,胃喜潤惡燥,對于木香、砂仁、蒼術、厚樸、陳皮等辛香溫散之輩,雖有散結消痞之功,用于脾胃氣滯、濕阻、食積等證,但若久用重用,也必耗傷胃氣。干姜、附子、肉桂等辛熱溫燥之品,雖有溫中散寒之力,然亦不可用之太過,謹防胃之陰津受耗。攻伐之劑,多為峻烈之品,祛邪之力猛,然傷胃之慮亦深,故常佐以草、棗和緩之藥,顧護胃氣,中病即止,使病退而胃不傷。
診治范圍 擅長中醫(yī)內(nèi)科脾胃病、中醫(yī)婦科不孕癥。 教育經(jīng)歷 1980年,畢業(yè)于北京中醫(yī)學院(現(xiàn)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工作經(jīng)歷 1980年,從北京中醫(yī)學院畢業(yè)后到現(xiàn)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方劑學教研室執(zhí)教。 曾任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副校長、副教授、方劑學教研室主任、基礎部副主任、主任、講師。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專業(yè)為中醫(yī)臨床基礎和方劑學,研究方向為金匱要略方配伍規(guī)律的研究、歷代名配伍規(guī)律的研究。
醫(yī)案 單某,女,時年55歲,2018年6月15日初診。已3年,近1個月來加重,難以入睡,睡后易醒,每夜只能睡3小時左右,伴口苦,右關脈大,左關脈弦,舌尖紅苔薄膩。 診斷:(痰熱擾心型)不寐。 治則:化痰清熱。 方藥:姜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5g,甘草3g,生姜3片,炒枳實10g,竹茹10g,黃連3g,郁金12g,丹參15g,米仁30g。共7服,水煎服,日1服。 6月23日二診:夜寐已好轉(zhuǎn),余癥同前。上方姜半夏改12g,黃連改5g。共14服,水煎服,日一服。 7月13日三診:夜寐繼續(xù)好轉(zhuǎn),仍口苦,便溏,右關大左關弦,舌紅苔薄。上方改姜半夏10g,黃連4g,加太子參20g。共14服,水煎服,日一服。以后患者以黃連溫膽湯化裁繼續(xù)1個月。2個月后隨訪,患者睡眠改善,每夜能睡6小時左右,口不苦,納可,便調(diào)。 按:本案患者平素飲食不節(jié),嗜食肥甘,積濕生痰,因痰生熱,痰熱上擾,故心煩;痰郁化火則見口苦;舌尖紅苔薄膩,為痰熱內(nèi)擾之征。右關屬脾,右關脈大,連建偉認為是陽氣旺盛,脾胃尚強;左關屬肝,左關脈弦為肝氣郁滯,治當燥濕化痰、清熱除煩,方用黃連溫膽湯(由溫膽湯加黃連而成)。溫膽湯的古書記載,早見于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膽腑·膽虛實第二》篇,有云:“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溫膽湯方?!彼幱砂胂摹㈥惼?、枳實、竹茹、甘草、生姜組成。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jīng)中醫(y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亦稱“不寐”“不得眠”“不得臥”,是以經(jīng)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證,多見于西醫(yī)學的神經(jīng)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腦動脈硬化等患者。輕者入睡困難,或睡而不深,時睡時醒,或醒后不能再睡,嚴重者可整夜不能入睡,妨礙其工作與生活。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中國45.4%的被調(diào)查者,在過去1個月中,曾經(jīng)歷過不同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