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逝世,俗說“歸家”、“過身”、“過背”、“老掉”。入殮,俗說“入棺”、“收殮”。安葬,俗說“過山”、“出葬”。辦喪事,俗說“做白喜事”或做“喪事”。入殮、出殯、安葬(俗稱“落事”)都要請堪輿(俗稱“地理先生”)擇“吉日、吉時”和安葬的“風水寶地”。
出殯:滿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稱“燒香”,先兒孫后親朋按輩分大小依次燒香磕頭。祭奠后,兒孫及兒媳孫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飯,俗稱“食材(財)飯”。食材飯時,要請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飯,酒斟二巡,飯盛二次量少。隨意食菜,每碗吃一點。主持人要說些吉利話。出殯時,孝子孝孫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繩,持孝杖棍。送葬隊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負責丟引路紙。接著是持旌旗的、抱靈牌的、樂隊、祭軸、花圈、送葬的親朋、靈柩、子孫。行至村外交通道口處(城市、集鎮(zhèn)走出街口)“謝孝”,由孝子孝婦等跪向送葬的親朋叩首。謝孝后,孝子才孫扶柩至墳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丟在墳地上,即參加筑墳。墳筑好后,有喝彩、撒糧米習俗。
孝衣:孝衣分重孝和輕孝,重孝就是直屬子女,兒子,女兒,孫子等,重孝為男丁一筒白大褂、白鞋,女性為白上衣帶白褲子、白鞋,孫子、兒子如果未結婚,只需要纏頭就可以了,如果結婚,那需要穿一筒白大褂,重孝。輕孝就是女婿,外戚,只需要一白布纏腰即可。
西方葬禮禁忌
西方人非常重視葬禮過程中出現的某些現象,并相信這些現象顯示出了某些特征。如:葬禮時出太陽,在參加葬禮的人中哪個人的臉被陽光照得亮,哪個人就可能是下一個死亡者;如果葬禮那天下雨,就意味著死亡的靈魂可以順利進入天國;如果參加葬禮的人數是單數,其中必有一個不久后便會死去。
預定好的葬禮日期在西方通常是不能被推遲的。如果出了什么原因,葬禮推遲都意味著在3個月內死者的親屬或者鄰居中必然會有人死亡。例如在被推遲的日期內包括星期日的話,那么這一兇兆就可能出現,而且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避免。
在西方,有些日子是不宜舉行葬禮的,如元旦,否則在死者所屬的教區(qū)內,在新的一年中的每一個月就都將舉行葬禮;再如星期日,否則就意味著在一個星期內還會接連地舉行三次葬禮。
此外,西方人認為,出門遇見葬禮隊伍是不吉利的;如果遇見葬禮,便會跟著送葬隊伍走上一小段路,這樣可以避免兇兆降臨到自己的頭上。當棺材運往墓地下葬時,西方人是不肯走在棺材前面的,他們相信這樣做會使自己的親人或朋友大難臨頭,甚至會死亡;但如若這時遇到了一個牧師或傳教士,這一兇兆就會自行消除;遇見靈車也同樣會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尤其是空的靈車,但這一兇兆只有在靈車面對面地駛來時才真正成為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