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輝煌燦爛,伴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我國的酒文化也是十分之盛行。在古代中國,酒,被叫做春酒,一是因為古代的酒多半是冬釀春熟,故此叫做春酒;而另一個便是與古代的高考“春闈”有關,源自于鹿鳴宴喝酒,古時候的大學校長更是被稱作“祭酒”或“國子監(jiān)”,由此可見古時候“高考”和酒的密不可分。
首先在備考期間,酒便是考生們的心頭寵。雖然古代的考試制度規(guī)定考試的時間,一般也是三天,但是因考試級別的不同,導致考試周期長。例如明、清兩朝,鄉(xiāng)試時間在陰歷八月份,會試在陰歷二月份,殿試在陰歷三月份。這樣,從會試到殿試當中要有一個月時間空閑。而鄉(xiāng)、會兩試的時間定在當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其中間也有兩天空閑時間。 所以在這漫漫的等候期間,有些考生便趁此時機,約三五好友,聚會喝酒,也借此結交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為以后的仕途之路打下基礎。
在接下來的考試期間,酒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無論是科舉制初創(chuàng)的唐代,還是制度完備的清明時期,用于考試的場所都比較簡陋,明朝艾南英所著《應試文自敘》中描寫到“數(shù)百人夾坐 ,蒸熏腥雜 ,汗流浹背”。尤其是明清時 ,考生在這樣的地方待三天三夜 ,吃喝便溺皆不許離開,對考生的身心都是一種考驗,以至當時有俗語云:“ 三場辛苦磨成鬼 ,兩字功名誤煞人 !”。所以為了應付惡劣的考場環(huán)境 ,古人“攜棗子浸燒酒入闈”,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當然也有的考生期望飲酒之后能像詩仙李白那樣文如泉涌“斗酒詩百篇”,一舉奪魁。
而等到“高考”放榜后,酒更是必不可少。中榜的學子,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當然要設酒宴慶祝一番了。不過在禮儀之邦的古代中國,登科及第學子的宴請并不是隨便吃的,十分有講究。就以經(jīng)濟發(fā)達的唐代為例,文科考生便有“鹿鳴宴”、“聞喜宴”、“關宴”等各種規(guī)格和形式的酒宴。而這其中唐朝的聞喜宴,初指的便是及第學子湊錢喝酒,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解釋此詞條時稱為“醵錢于曲江”。不過雖然是學子自己湊份子聚會,有時候朝廷也會有所表示,如在晚唐時期,皇家會賞賜宮廷美食,“賜進士紅綾餅各一枚?!?/p>
當然,不僅是中榜的考生要喝酒,很多落榜的考生也離不開酒,落寞寂寥的抱一壺苦酒,酒入愁腸,聊以紓解心中苦悶。例如北宋詞人柳永,多次參加科舉,卻屢試不中,便曾在《鶴沖天·黃金榜上》中寫道“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