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十多年后,我開始羨慕起如今的大學生了。不為別的,就沖那越做越精致、偶爾還會夾雜些土特產(chǎn)的錄取通知書。正巧這兩天,又到了各大高校投遞“紅色信封”的日子。跟如今的通知書“大禮包”相比,我們當年收到的通知書,恐怕只能用“簡易”來形容。盡管如此,這封壓箱底的快遞還是被我悉心珍藏著。畢竟,它見證了我曾經(jīng)的奮斗和那已然逝去的青春。 不知從何時起,大學錄取通知書開始在豪奢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粗W(wǎng)上那些或“寶石”鑲嵌,或綢緞包面,甚至連芯片、3D打印等高科技都用上了的豪奢通知書的照片,我竟一時間有種五味雜陳的感覺。 一方面,是欣慰于我們的大學終于懂得自我包裝、自我營銷了。長期以來,受高考按分數(shù)依次錄取模式的影響,中國的高校基本處于賣方市場,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自然也無需在吸引生源方面花什么力氣。不像國外的大學,雖然很多也有聯(lián)考制度,但主要還是靠學校自主招生,所以為了吸引更多、更優(yōu)秀的學生報考,大學會千方百計想出各種花式宣傳手法,又是講故事,又是販賣情懷,有時也顯擺一下歷史和成就,目的只為增加關注度,以求脫穎而出。 不過最近這幾年,國內高校也開始意識到這點,有些搬出自己的國寶大師,有些請來在讀的“顏值擔當”,拍攝了不少質量上乘、令人印象深刻的招生宣傳片。像前不久出圈的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招生減章片”,雖然是一些學生自發(fā)搞怪的,卻取得了相當成功的傳播效果。跟過去相比,這的確是一種進步。 但相較于全國3000多所高等學校的總量,這樣的成功案例畢竟是少數(shù)。特別是對于大多數(shù)不怎么有名的二三本院校來說,如何讓大家看到、聽到、了解到自己,是一個非?,F(xiàn)實的問題。而且,相比宣傳片,錄取通知書因為能夠更為精準地觸達更多人,所以相關“創(chuàng)意”,才會引起學校的跟風模仿。這本來沒有問題,但凡事都得有個度,有道是“大學之大,在大師不在大樓”,自然更不在一封通知書了。一些過于花哨的錄取通知書,也招致人們的批評。 有些豪奢版通知書的“大禮包”,每份的費用起碼也得百八十元,再算上每屆幾千到一萬不等的學生數(shù)量,總體來看,這著實不是一筆小錢。考慮到現(xiàn)在很多大學,尤其中西部高校的辦學經(jīng)費并不寬裕,是盡可能花在教育科研等里子上,還是“浪費”在制作通知書等面子工程上,其實大家心里都清楚。 事實上,今天我們回頭看過去保存下來的那些錄取通知書,大多是很樸素的。要說精美也只在于紙面的花樣與紋飾,而真正“值錢”的地方是校長的簽名。和現(xiàn)在要么電腦打印,要么蓋蓋印章不同,那時候通知書上的學生姓名和校長簽名都是手寫的,它充分體現(xiàn)了高校對于學生的尊重,而這不啻為另一種形式的言傳身教。 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在有些大學也開始邀請老教授、知名校友,用毛筆來書寫新生錄取通知書,這樣的做法很有意義。至于在通知書里附上校長推薦書單的做法,亦相當實用。因為高考結束后的那個暑假最為漫長,沒有了學業(yè)壓力的準大學生正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補上過去想看卻沒有看的課外書,以拓展知識面,為接下來的大學教育作好準備。 總之,大學通知書理應精美,畢竟很多人會保存一生,但它不必豪奢。相比一紙通知書,之后4年的教育質量,才是決定學生對學校評價的關鍵。大學之間比比這個,可能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