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里的龍波,也是安西軍第八團旗手,蕭規(guī)。 旗手蕭規(guī),怒吼不退 舊歷十七年,孤軍困守大石堡城,面對吐蕃的多次強攻和襲擾,蕭規(guī)發(fā)出了了“不退”的怒吼。臨死在長安之時,面對圣人的軍隊,蕭規(guī)做出了同樣的舉動。 其實今天要說的是,劇中這套甲胄,除了頭上的負羽外,與宋金時期的步人甲,鐵浮屠,極為相似,或是一脈相承而來。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上圖依然是《長安十二時辰》劇照。甲胄,特別是頓項的細節(jié)更為清晰。 宋步卒大戰(zhàn)鐵浮屠 上圖是對宋步卒大戰(zhàn)鐵浮屠場景的還原,“官軍以標槍去其兜鍪,大斧斷其臂,碎其首?!? 從此圖可以看出,無論是金國鐵浮屠,還是史上最強宋步人甲,皆是扎甲形制,具備披膊,甲身,腿裙,兜鍪簾葉等。兜鍪處的頓項皆披下,閑時可掀上去,戰(zhàn)時垂下,保護脖頸和面部。 針對最明顯的兜鍪和頓項特征,《宋史》、《遼史》皆有明確記載:“鍪極堅,止露兩目,槍箭所不能入”;“兀術(shù)披白袍,乘甲馬,以三千牙兵督戰(zhàn)。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屠’”;“(鐵浮屠)被(披)兩重鐵兜鍪,周匝皆綴長檐”。 同時代的兵器和盔甲,往往會有趨同的模式。他們面對的是相似的追求最大限度破甲和護體的需求。何況,有人懷疑,鐵浮屠盔甲可能來自入侵北宋時,從東京開封府掠奪的北宋甲胄。 所以,我們可以采用步人甲來描述當時的甲制。按《宋史.兵志》:“甲葉千八百二十五...內(nèi)披膊葉五百四...甲身葉三百三十二...腿裙葉六百七十九...并兜鍪一...每一甲重四十有九斤十二兩。如重輕差殊,即棄之不用?!毕鄬τ谒纬鞯碾s亂無章,步人甲難得的保持了標準的形制。這也來自于宋朝歷代皇帝對于甲胄的重視,甚至躬親御批甲胄的設(shè)計和制作。 宋代一斤相當于現(xiàn)在1.28斤,宋制全甲達到了驚人的63斤,如果加上弓弩,刀槍,盾牌甚至是旁牌,一名士兵負重可能達到80斤或者以上。 如果按史書描述,鐵浮屠身披兩重鎧甲,則氣勢更為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