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現(xiàn)一些令人頭疼的狀況,除了氣“死”、打罵、講道理……我們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處理辦法? 如果您也正為輔導孩子寫作業(yè)、孩子沉迷游戲、親子關系生疏這幾個問題感到頭疼,不妨試一試下面幾個思路。 01 輔導孩子作業(yè)更好的辦法:打破“知識的詛咒” 每次看到新聞里那些因為輔導孩子作業(yè)氣到住院的家長,我都特別能理解那種絕望。 因為日常輔導孩子作業(yè)的我就是這種狀態(tài)啊: “我覺得自己講得很清楚了,但孩子就是聽不懂,是她笨還是我笨?” 經(jīng)歷這種狀況多了,也明白越是這種時候越不能急,急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弄得大家都痛苦。 于是當昨天再次經(jīng)歷這種折磨時,我努力告訴自己: “一定有什么原因,仔細想想,這種無力感以前還有什么時候出現(xiàn)過?” 然后我想到了曾經(jīng)在駕校學車時的自己—— 教練一遍遍喊:“看后視鏡,看車窗線的位置……” 雖然我努力去理解,卻仍然經(jīng)常懵逼:“車窗線的什么?什么的位置?” 每當這種時候,教練就向我投來“恨鐵不成鋼”的眼光;那個時候,總覺得自己笨。 可真的是我笨嗎? 后來仔細想想,是教練掌握了技巧才覺得簡單;而我因為是新手上路,太過生疏,自然就很難。 現(xiàn)在的我,不正是帶著教練同款經(jīng)驗自信去輔導孩子嗎? 什么是圓周率,什么是立方體,這都是孩子以前從沒接觸過的東西,怎么可能輕易就理解? 這時候的娃,也許滿腦子想的是:“立方體是啥?好吃嗎?” 其實,我們是陷入了“知識的詛咒”。 知識的詛咒:當一個人知道一個信息或?qū)W會一樣東西后,就無法理解別人竟然不知道或?qū)W不會。 如何破解這個“詛咒”呢? ①放慢腳步,做好溝通N遍的準備 機器都有個容錯率,我們講解溝通一次不成功,很正常??!所以不要太心急嫌棄孩子、為難自己。 ②留意傾聽者的反應,確認“我說清楚了嗎” 盡可能地把孩子當“小白”,講解的時候不帶概念術語、不帶長難句,一切盡可能大白話。 如果孩子還是不明白,就問問自己:是否仍有哪些地方,我做了“我以為你知道”的預設。 ③溝通有很多種方式 比如我給女兒講“點、線、面、體”的時候,為了能讓她更好地理解,就用了一個“串珠子”游戲,剛好這也是小女孩的愛好: 一顆珠子是一個點,串5顆珠子是一條線,5串珠子并排是一個面,5排這樣的珠子疊放就成了一個立方體…… 孩子喜歡有趣的事物,所以我們家長與其生氣苦悶焦慮,不如把精力花在調(diào)動孩子積極性上。 ④不要輕易貶低自己和孩子 我們知道了,很多誤解和疑惑都是因為“知識的詛咒”,不是“笨”的原因。 有的孩子說一遍就懂,有的孩子需要說N遍。 我們自己也會遇到“對方覺得自己說清楚了,但我get不到”的時候,這與每個人曾經(jīng)的生活、經(jīng)歷、認知都有關系,這些不同造成了每個個體間的信息差異。 我們能做的有效努力是: 盡力去靠近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也就是在學習中幫孩子拆解任務、搭臺階,不要提出超過孩子最近能力發(fā)展區(qū)的任務和要求。 另外,輔導作業(yè)其實并不是家長必須做的,如果因為輔導作業(yè)破壞了親子關系,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不如把專業(yè)的事交給專業(yè)的人,或者在孩子明確求助的時候再提供支持,做到有求必應,不求不應。 02 孩子沉迷手機更好的解決辦法:與手機和解 很多家長為孩子沉迷于電子產(chǎn)品感到苦惱,我也不例外。 即便相信愛與自由的力量,不強制干涉孩子玩手機,但孩子一碰手機還是緊張焦慮得不行。 因為在內(nèi)心深處,我還是將電子產(chǎn)品視做洪水猛獸,企圖讓孩子“少玩、多學習”。 直到,我看到了《敢讓孩子做自己》這本書中的一個真實案例…… 一個孩子從小沉迷網(wǎng)游,父母一度抓狂,想了很多辦法: 第一回合:約法三章,規(guī)定只能在周末才可以玩電腦,每次不能超過半個小時。 結果,堅持沒多久就“繳械投降”了——孩子竟瞞著父母半夜起來玩電腦。 第二回合:轉(zhuǎn)移注意力,安排許多課外活動,一起去做運動,一起去淘好玩的玩具……慢慢把孩子玩電腦的時間“驅(qū)趕”到周末去。 結果,這個方案也沒堅持多久,不但孩子沒有變得自覺,家長還累壞了。 這時候,家長開始思考: “為什么我一直在糾結怎么控制孩子使用電腦的時間,而不想想,怎么讓電腦成為我在育兒路上的好幫手?” 于是有了第三回合:尋求與電腦的“和解”。 比如有段時間孩子迷上了外星人,在網(wǎng)上搜各種外星人的圖片,父母就下了一個做圖軟件,幫孩子找教程自學修圖,鼓勵孩子自己設計外星人,后來索性都不用父母幫忙了,孩子自己鼓搗得津津有味。 這之后,電腦對這一家人來說,不再僅僅是看動畫片或玩游戲的工具,它還能幫孩子完成許多更有趣、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有了3D做圖軟件后,學習立體幾何時自己畫一下,很快就明白了,比起講半天理論,可不止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漸漸地,孩子雖然還在玩電子游戲,但更多時候,他喜歡去發(fā)掘各種好玩的功能:P圖、給國外朋友寫信; 自己查詢喜歡的玩具在哪個商店里有賣,還要貨比三家;用電腦練習外語…… 由于操作電腦經(jīng)驗豐富,小家伙還成了學校計算機課的“高手”,收獲了同學們的崇拜。 與電腦從“硬碰硬”到最終“和解”,孩子收獲了很多,家長的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轉(zhuǎn)變。 你看,有時候“簡單粗暴”不僅僅是言行舉止,也有可能是思想上的—— 我們不希望孩子沉迷電子產(chǎn)品,那么我們自己是否有片面地理解電子產(chǎn)品呢? 沒有什么是絕對的好壞,既然電子設備已經(jīng)是我們?nèi)粘I畈豢苫蛉钡牧?,不如以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堵不如疏,讓孩子真正“玩”電子產(chǎn)品,而不是被電子產(chǎn)品“玩”。 03 拉近親子關系最有效的辦法:看見真實的孩子 有段時間,我家隊友為了拉近和閨女的關系,沒少下功夫——又是買小禮物送驚喜,又是天天各種“甜言蜜語”哄著,閨女干啥都要夸。 然而女兒好像都不是很買賬的樣子,頂多假笑敷衍一下。 隊友一度陷入苦惱,哀嚎:“孩子大了,和老爸不親了??!” 我試著代入孩子的視角感受了一下,這些舉動不僅討好意味甚濃,甚至有點煩人: “你不懂我就算了,我還得花時間考慮你的感受、回應你,真是麻煩?!? 雖然有點扎心,但我還是不得不告訴隊友句大實話: “你這樣并不是真的愛孩子,是為了滿足自己做個好爸爸的愿望,讓女兒配合你?!? 不論任何年齡的娃,想要的并不是父母充滿善意的敷衍,而是真實的自己被看見。 在溝通中怎樣看見真實的孩子呢?一度我也為這個難題感到苦惱,直到我了解嬰兒是如何確認自己存在感的—— 比如嬰兒對媽媽哭或笑,媽媽如果沒有反應,嬰兒就會崩潰,對TA來說,世界在崩塌,自己不復存在。 所以看見孩子的第一步,是要及時地回應孩子。 當然,回應的方式也有講究,一般情況下,要規(guī)避這樣2種: ①無關反應 比如孩子說:“媽媽,你看這個小狗真可愛!” 媽媽回應:“就知道玩,趕緊回家,你作業(yè)寫了沒?”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父母的溝通中,經(jīng)常得到無關反應,長大后TA就會感覺到跟別人溝通是一種很愚蠢的事情,于是變得冷漠,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②情感逆襲 孩子說:“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 媽媽回應:“有什么可愛的,臟兮兮的,不許摸!” 類似這種反情感的話,會把孩子蓬勃的能量活生生地憋回去。 也許孩子當時沒多大反應,但這種感覺會一直藏在TA心里,即便成年后,他也無法坦然接納自己真實的感受。 那什么樣的回應,能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被看見”呢? 重復和確認。 當孩子說:“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 媽媽只需回應:“是的,我看到了,真的很可愛!” 不論什么情緒狀態(tài),重復孩子表達出來的情緒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緒,去確認它,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看見了,彼此都會感到幸福和溫暖。 04 教育,是一場自我修行 今天分享的這幾個察覺成果,看上去好像互不相關,可仔細復盤后,就能發(fā)現(xiàn),它們分別對應了教育中的“三感加分”,即:能力感、自主感、關愛感。 一個人的成就,離不開“三感”的推動。 當孩子遇到問題,我們總想要一個解決辦法,這時候,是在結果上努力; 而徹底解決一個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從因上努力。 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對自己保持覺察,覺察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在破壞孩子的“三感”。